作者:孙琦懿 来源:光伏們 时间:2023-06-13
知环导航网讯:6月12日,据媒体消息,在2023年德国慕尼黑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期间,多位光伏企业高管在飞机落地后便被德国有关部门从机场带走。有行业人士指出,本次被带走的光伏企业高管大多为二三线光伏企业。据推测,或与2012年欧盟“双反”事件追溯有关,另外国内部分企业会进行贴牌通过全球各地转港进入国际市场,如果严查可能会有很多手续问题。
不过也有同航班人士表示并未看到有人员被带走,只是检查了相关证件,事情尚未有官方消息透露,具体情况还需等待相关部门的证实。
硅业分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国和欧盟近几年没有光伏贸易障碍,包括德国的多晶硅进口中国都是不受限制的。在出口方面,大企业特别是龙头上市公司,在国际贸易中都很规范。如果证实是企业遗留问题,对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盟不会产生影响。
早在2019年德国慕尼黑Intersolar展期间,就曾发生过多家中国光伏企业高管被德国执法部门带走的情况,原因是涉及太阳能组件的商业走私以及违法规避了2018年9月之前执行的欧盟最低限价MIP,偷税金额涉及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欧元。还有原因称有高管涉嫌参与向欧洲走私太阳能组件。
事实上,光伏作为我国的先进代表产业之一在全球已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全球近80%的产能位于中国。但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速度加快,中国的光伏产业正迎来多股力量的角逐,中国光伏企业也要做好准备应对愈发加剧的国际贸易摩擦形势。
自2022年以来,美国、欧盟陆续颁布《通胀削减法案》、《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等系列文件,推动光伏制造产业的本土化,减少光伏产品进口依赖。
例如,美国光伏行业协会(SEIA)在3月8日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再过十年,美国希望拥有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协作性的太阳能行业。欧洲《净零工业法案》提出目标,“到2030年,欧盟净零技术产品至少40%将由本地自产。其中,到2030年,欧盟本土光伏制造能力将至少达30吉瓦。”
此外,世界各国也推动光伏产业链的本土化,例如,印度本土生产补贴激励计划(PLI)正在推动建立巨大的光伏制造产能,2022年印度第一轮补贴额度达到6亿美元,2023年第二轮补贴额度达到24亿美元。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CSIRO发布的 "澳大利亚硅行动计划",希望通过采用完全整合的国内供应链加速能源转型、提升供应链安全性,进而提高其整体能源安全。
因此,无论是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还是对光伏产品进口的顾虑,中国光伏企业的国际贸易摩擦风险都在不断上升。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在海外市场打拼多年的头部企业早已筹谋布局更完备的海外供应链。除了陆续在海外,尤其东南亚国家布局一体化产业链之外,近年来头部大厂海外设厂也陆续落地。自去年以来,晶科、晶澳、中环、隆基等头部企业已纷纷开启在欧美等地区布局本土化制造产能。
例如晶科在2019年就已经在美国洛里达州杰克逊维尔设立组件工厂,今年更是投资了5200万美元进行扩产;今年2月3日,晶澳科技发布关于投资建设公司一体化产能的公告,将通过新设公司的方式,在美国新建2GW组件项目;隆基则是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商Invenergy计划合作,将在俄亥俄州建设一处5GW太阳能组件厂,建成后有望成为美国最大太阳能组件厂;中环则是与Vision Industries Company签署合作协议,拟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并在沙特阿拉伯地区开展光伏晶体晶片工厂项目,产品销售指向沙特、中东地区及可能的欧洲、“一带一路”沿线中亚地区市场,支持并推动能源转型。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光伏产业的竞争更多的将是全球化布局的竞争,全球化布局越完善的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才会更具优势。
有行业人士提醒道,新能源企业“出海”不能急功近利,以欧美为代表的海外市场是存在入场壁垒的,规范运行很重要,要时刻警惕国际贸易摩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