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观点评论

文剑平与碧水源的二十二年

作者:绿茵陈   来源:绿谷工作室   时间:2023-08-28

分享:

2023年7月18日晚,碧水源公告称,董事长文剑平辞职了。大佬们离职很安静,但此举于行业而言,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很是引起了一些议论。

文剑平其貌不扬,看上去既没钱又没势,到底是如何凭借一场接一场的胜利长驱直入,步步惊心攀到最高市值,几乎每一步都走对,成为行业瞩目的企业家?

在技术引进的新时代,是否还有这样的“创新”机会?在行业需求饱和的当下,是否还有新模式的空间?在资本市场式微之后,企业是否还能插上冲天而起的翅膀?以及最终有没有可能,行业王者在年富力强之时不再需要退场?

目录

文剑平与碧水源的二十二年

01 农家学子,部委官员

02 大开眼界,组队创业

03 赔钱买卖,艰难求生

04 龙兴之地,奥运之光

05 为了上市,“跟狗一样”

06 量产富豪,缔造神话

07 二十二年,占尽风口

08 命运叩门,成为枝条

09 副业可期,另起一行?

10 结语

2023年7月18日晚,碧水源(300070)公告称:今日收到董事长文剑平的书面辞职报告,因个人原因,文剑平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任委员(召集人)职务,辞职后仍在公司担任董事职务。

选择在这一天辞职,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为之——碧水源公司的注册日期是2001年7月17日。截至目前,文剑平仍持有碧水源2.95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8.13%。

环保产业的江湖不大,大佬们的离开也非常安静,大都只是通过公司发个公告。但创始人辞职不比职业经理人辞职,文剑平此举被行业关注,很是引起了一些议论。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环保产业曾经涌现出一批野心勃勃又任性不羁的创业者,正如这位湖南益阳农民之子一样。

我们不禁要问,膜技术的开发需要巨大的成本,推向市场也并不容易,此人其貌不扬,操着一口湖南口音,看上去既没钱又没势,到底是如何凭借一场接一场的胜利长驱直入,步步惊心攀到最高市值,几乎每一步都走对,成为行业瞩目的企业家?

在技术引进的新时代,是否还有这样的“创新”机会?在行业需求饱和的当下,是否还有新模式的空间?在资本市场式微之后,企业是否还能插上冲天而起的翅膀?以及最终有没有可能,行业王者在年富力强之时不再需要退场?

01农家学子,部委官员

文剑平属虎,1962年出生于湖南益阳农村。少年聪慧的他,16岁考入中南林学院(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这一年是1978年,我国刚刚恢复高考,6百多万不同年龄段考生参加考试,录取率不到7%。

在中南林学院获得农学士学位后,文剑平又获得了本校生态学的硕士学位。多年后,当被问及为什么选当时非常冷门的“生态环境”专业时,文剑平说:冷门好啊,冷门意味着它有前景。更何况,我从农村来,本来就喜欢绿色。看到这“环境”和“绿色”时有糟蹋,我就选择了这个专业。其实很多专业可以选,但我自己挑了这个专业。

1987年8月,文剑平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工作,担任了两年助理研究员。1989年11月,他进入当时的国家科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即后来的科技部),任职社会发展司生态环境处副处长。

1994年6月,文剑平开始任国家科委中国国际科学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兼任中国水污染与废水资源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一直到1998年3月。这段共4年的工作经历,为文剑平之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笔——他从中获得了对政府、政策的充分理解,以及充足的人脉。

巧合的是,1998年3月10日,根据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决定》,国家科委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1998年的行业内,已经涌现出多个民营环保公司,如晓清环保、金源、桑德。离开科委的文剑平,36岁,看起来还没有要创业的冲动,但他对部委工作似乎也毫不留恋,只想去国外留学读博士。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文剑平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读博,专业是水资源管理。

为什么选了这个国家的这所学校呢?2021年,该校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卓越教授David Waite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的话也许从侧面做了说明,“1995年我第一次与中国水污染与废水资源化研究中心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中国环保产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David Waite 教授曾在1993年至2006年间,担任新南威尔士大学水研究中心主任。

02大开眼界,组队创业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文剑平到澳大利亚留学之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第一推动力不是来自学校、实验室,而是来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

那一年,本该是属于中国的奥运年——在1993的主办权竞争中,北京以一票之差惜败悉尼。但是这一届奥运会,却成为文剑平的灵感之源。

悉尼申办奥运会时,就打出了"环保奥运会"这张王牌,展示了举办奥运会的一种新模式、新观念,悉尼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一个环保宣言;绿色奥运,一个世纪梦想",还提出了要实现的五大目标,就是节能、节水、减少垃圾、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环境成为与体育、文化并列的第三要素,悉尼人就这样把第一个绿色奥运载入了奥林匹克史册。

多年与水打交道的文剑平敏感地注意到:悉尼奥运会首次采用了膜处理技术,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成为该届奥运会的成就之一。文剑平对悉尼奥运会的水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进行考察后觉得,“这种膜处理技术要是能在中国运用该多好。” ——国外求学的经历似乎没有给他多少技术上的支持,只是在他脑中点亮了一个想法。

根据《199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国水环境面临的三个严重问题是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1998年废水排放总量有所减少,但水体仍处于较高的污染水平。也就是文剑平后来常常提起的,“水脏、水少、饮水不安全”。

创业后的文剑平在被问及“在澳大利亚学习期间,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事是什么”时说:“学习期间,正好遇上悉尼奥运会,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奥运城所有的水,几乎是零排放。也就是说,水用完后收集,可以重复利用。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要解决水的污染问题,一定要走资源化的路。”

2001年回到中国,虽然在回国前,已经有一些政府部门发出邀请,并提前安排好了职位,但这次他选择了创业。

实际上,在文剑平留学期间,有北京市的领导去澳大利亚考察,就曾动员他利用水处理技术进行创业。政府给予的支持是政策性的,并没有资金支持。

文剑平邀请过去与他同在国家科委上班的几位同事,和他一起结伴创业,最先于2001加入的是梁辉、陈亦力、周念云,他的另一位下属兼同乡何愿平拒绝了他。

2000年,从新西兰留学归来,改学金融学的何愿平当时在北大方正集团工作。他要等到2005年才正式加入碧水源,并补足文剑平创业团队运用资本的能力。

另外一个核心人物刘振国正担任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他在2006年加入碧水源,并成为二股东。

主要由文剑平前科委同事组成的碧水源创业团队,合作之紧密,在环保产业里罕见,在他的整个创业历程中,无人离开碧水源。这可能也与公司机制设计以及时运有关。文剑平和他的五位主要创业伙伴,后来都登上了创业板富豪榜。

何愿平曾说,“来的时候我跟董事长谈了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我们要做就做一个大事,如果是做一个小公司,那不是我的追求,我也不想到你这儿来做。我说我生来就想做大事。第二是我不打工,我来了要做股东。”

这两个条件文剑平都答应了。

2001年7月17日,碧水源设立时注册资本200万元。其中文剑平出资104万元,包括实物出资80万元,货币出资24万元,股权比例为52%。北京华昊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货币资金出资96万元,股权比例为48%。按照何愿平的说法,其实流动资金只有40万。

何愿平来了之后,和文剑平一起推动了管理层收购,把华昊48%的股份收回来,重新分配股权,由五个主要管理者来持有。转让后,文剑平持有 70%股权,何愿平、陈亦力和梁辉分别持 9%股权,周念云持有 3%股权。

何愿平花了36万买了公司9%的股份。36万相当于何愿平那时候大部分的身家,他之前是一个月1万块钱的工资,房子一买,口袋里已经没有几个钱。

后来股权又经过一些变动,上市的时候,文剑平依然是第一大股东,占股34%,刘振国是第二大股东,何愿平等是第三大股东。

文剑平作为企业领军者,是驾驭全局的人,他有把控事情的能力和执行力,碧水源几位主要管理者股东则各司其职,第二大股东主要管市场,何愿平管公司运营、财务、投资、上市及政府关系,还有一位股东管研发。

碧水源团队组合引来艳羡,但在早期碧水源就能有如此的利益机制设计,这在行业内是凤毛麟角。这样的设置,使得核心管理层跟公司、跟文剑平的利益一致,这些人和39岁时立志创业的文剑平一样,没有退路:全部身家都在这里,事业在这里,必须背水一战。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3.png


03赔钱买卖,艰难求生

华昊公司为什么那么爽快地就答应退股了呢?因为成立四年后,2005年的碧水源,公司二十几个人,销售额几百万,并不是很有吸引力。

创业之初,开拓市场非常艰难。“一开始没有客户,产品先送给别人用,别人还不要呢。”当时的水处理行业,对膜、MBR技术的认知有限。

北医三院对面有一个五层楼的小招待所,创业团队就在里面办公。四五间办公室,好多桌子都只有三条腿。一个星期上7天班,每个人工资都是一个月3000多块钱,车费、油费、手机费都是自己掏。

文剑平经常在房间里放一大桶水,工作焦虑的时候,哗哗地往脸上撩水。

一开始,碧水源把房地产商当做目标客户。

2002年,碧水源通过招标获得了风尚国际(海淀区高档公寓)的中水处理系统。这个项目被创业团队看做是里程碑式的项目,它标志着公司进入市场化运作。

那时候北京市规定,五万平方米以上的必须要上中水。因为设备小,占地省一半,房地产愿意用,碧水源就为国内10多个房地产开发商的小区做了小型水净化工程,还一口气在北京宝辰饭店、北京世豪大厦、北京贵宾楼饭店、北京长峰假日酒店西区等地做了一系列工程。

小项目做了不少,但是工程款只预付30%,工程完工后余款人家就不付了。因为当时的北京,好多房子卖完后入住率低,中水不开、不运行。开发商房子卖完,连人都找不着了,到哪里要余款呢?

2005年,碧水源跟这些赖账的公司打了七个官司,全赢了,到最后还是拿不到多少钱,有的公司直接给了一张会所的消费卡抵账。

而在市政领域,局面实难打开,人们似乎认为污水处理用膜是他们听过的最傻的事情。无奈之下,文剑平采取了“赔钱赚吆喝”策略:自己掏钱做示范项目。

碧水源先与北京市水务局合作,做了一个几吨污水处理的示范项目;又在海淀区卫生院做了一个景观用水的示范项目。接着碧水源建设了北京中环广场中水回用系统。通过这些示范项目,MBR技术得到了市场以及政府的一些肯定。

2003年,国家大剧院公开招标,低价策略使碧水源中标,这个工程亏了几百万,但这家新生公司要的就是名气,并展示MBR技术的可靠——当然它那时候并没有什么技术,设计、材料也是依赖外部机构。

碧水源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仍然处于艰难求生状态。虽然开始有客户主动找上门,但规模都很小,有的一个单子才几万块钱。当时中环酒店300吨的规模是最大的。

创业团队也有过彷徨,举步不前的时候,也想过就这样算了,甚至想过要转行。所以,2005年,何愿平愿意加入碧水源,被一些人认为是救了文剑平和这家公司。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3_1.jpg

碧水源早期MBR系统演示模型

04龙兴之地,奥运之光

直到2005年之前,碧水源做过的都是中小型污水处理项目,在这个过程中,研发队伍克服了膜污染技术瑕疵。它迫切需要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示范工程,将其带入一个新阶段。

从2003年开始,碧水源有意识地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有影响力的示范工程,最终选择了密云的再生水项目。

由于密云水库是北京主要水源地,项目成功的话,其示范效应可想而知。但是拿下这里的市政项目远比拿下北京一个小区的项目要困难得多,碧水源不仅需要说服包括密云县政府、密云县发改委、北京市水务局、密云县水务局在内的多个政府部门。与此同时,还有多家采用传统工艺的污水处理企业前来竞争。

谈判持续了两年时间,文剑平成了密云水务部门的常客,他一次次重复讲述自己的优势,甚至还帮当地制定了水景观及后续的房地产开发方案。2005年6月,碧水源终于夺得了当时中国最大的MBR污水资源化工程:密云再生水厂项目。

这个2006年投产的4.5万吨/天回的用工程至今仍然让文剑平记忆犹新。“当时为了做项目中试,几乎花光了公司所有的积蓄,而更大的不确定性来自该项目能否获得北京市发改委的批准,可以说成败就在此一举。”

文剑平回忆道,“最终实验结果取得成功,项目也获批了。这是中国第一个MBR技术实现大规模工程化运用的例证,从此以后碧水源的发展道路就稍微平坦一些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密云堪称碧水源的“龙兴之地”。随后,在2006年5月,碧水源又成功中标3.5万吨/日的北京怀柔区再生水厂工程。

另外一个对文剑平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是北京奥运会,2007年,碧水源中标了奥运配套项目温榆河水资源10万吨/天利用工程,以及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龙形水系自然水景工程。

奥运会对文剑平的影响比大多数人都深刻,悉尼奥运会启发他的创业灵感,北京奥运会则直接助力了碧水源的发展。

不知道他在游说北京业主时,在悉尼奥运会的见闻是否也是个加分项,但他对“关系”的运用、对“政策”的把握,被行业认为是炉火纯青。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那时候碧水源一没技术,二没产品,两头在外,机会第一,但也获得了科技领域政策的扶持,文剑平科技部的工作经历的确让他比别的创业者更加长袖善舞。

有了密云项目和奥运会光环的加持,文剑平再发挥“写信”绝活,就更有了底气。给市长写信一度是另外一位环保企业家文一波开拓市场的秘笈,文剑平也许是受到这位湖南老乡的启发。

对于外界的评价,“有政府的背景,曾经在政府部门工作,积累了人脉,熟悉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规则”等说法,文剑平曾在媒体上反驳说:“什么背景?背景有什么用?”

“我的这些项目,很多都是靠我自己写信写出来的。”文剑平说,“这些信足足有两尺厚,这还不包括随信附上的相关文件资料”。他举例说,比如云南的一个项目,先是做了大量的研究,然后给当地的市委书记写信,力证当地的污水处理应该按照碧水源的技术方案来做。

这封信还真管用,该市派了两个处长到北京来了解情况,并请文剑平到云南去一趟。“我没答应,”文剑平不服气地说,“要是老外提这种事,远在美国,当地的领导都可能飞过去,怎么来一趟北京都不行。”

后来,该市派出了副市长带队的考察组到碧水源调研、接洽,并承诺文剑平到云南后,该市的书记一定亲自接见,商谈合作事宜。文剑平这才答应过去,再之后,项目谈得很成功。

“我可以把那些信件给你们看,有的信石沉大海,有的信半年之后才有回音。当然,我也会通过关系,请人把信直接送给当地的书记,否则,那些信就可能被当作垃圾扔掉。”文剑平说,“100个书记中,有20个人能看到,我就有可能拿到20个项目,这也不错。”

他给当时的北京市长也写了100多封信,为了在清河污水处理厂推销碧水源的MBR膜组器,瞎猫逮着死耗子,真的卖出去几千万的设备。再后来,是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4.2个亿。

文剑平写信用掉的A4纸有一尺多厚,他的一些员工曾经见到过部分复印件。

虽然事业有了起色,但直至2006年,碧水源的日子仍然是:四间办公室、三条腿的办公桌,二十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常常一人顶十人使。“过年的时候公司开茶话会,就向别的单位借一间稍大点的会议室,买点花生、瓜子,大家坐在一起讲讲公司现在的困难、未来的出路;结束后再找个小饭馆吃一顿。一年苦干到头,没有假期也没有奖金,靠的就是大家想做一番事业的热情和冲劲。”

在大干快上的污水处理投资建设时代,碧水源所采取的膜并不是主流模式,也不太受待见。更重要的是,文剑平虽然看明白了原始商机,但原始技术都是外购的,设计是别人的,材料和设备的制造都是买来的。钱少、胆子大,没钱买技术也没钱搞开发时就能冲锋陷阵、一往无前,这不是普通人的普通方法所能办到的。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3_2.jpg

照片为2007年10月27日,何愿平在引温入潮跨流域调水工程竣工通水仪式上

时任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毕晓刚表示,引温入潮调水工程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在水务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将温榆河超五类水体通过膜技术处理,净化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每日水处理规模达十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可有效回补地下水,缓解北京水资源紧张。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3_3.jpg

2008年,文剑平在污水处理厂宣讲膜技术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4.png

湖北十堰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水源治理工程)

05为了上市,“跟狗一样”

碧水源一边搞业务,一边谋上市。

“当年老子跟狗一样,往证监会楼道里一蹲,天天吃着盒饭,天天准备着,各种补充材料。”文剑平说。

难道创业真的就要像狗一样趴下去?马斯克传记里也说:创业时期的马斯克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办公室,他通常就在办公桌旁的睡袋里席地而睡,跟狗没什么两样。

当时,大多数环保公司对IPO、创业板、资本市场还一知半解,文剑平已经下定决心,带领碧水源上市。这与何愿平的影响分不开,毕竟何愿平是我国较早接触风投的一批人。

何愿平也是湖南人,他和文剑平有共同的理想,都想做一番事业;也有非常相似的经历,都在国家科委工作过,后来都不愿意继续留在官场,选择出国留学。不同的是,文剑平一直专注于科研,何愿平则改学金融。

作为文剑平的好搭档,何愿平的长处是对商业模式的把控和资本运作,他在科技部的时候管“星火计划”,后来做风投好几年,见过多种商业模式,也知道什么样的公司更有价值。

文剑平是个实干家,一旦公司决定去做的事情,都能有不错的结果。尽管他对资本市场的了解不是特别多,但是很善于倾听和学习,何愿平也会跟他细致地去解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方向。文剑平很聪明,对各种新知,很快就能够理解。

2005年以后,碧水源公司层面好多东西都重新调整了,“至少是充分调动了董事长的主观能动性,或者是激发了他的斗志,开阔了他的思路。”

融资,是何愿平到碧水源以后的第一项工作。“当时,我们跟IDG、联想投资、凯雷等都谈过。”何愿平透露,但碧水源最终意外地选择了两家本土公司——上海鑫联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和云南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各2000万元的投资,2006年9月份,这两家风投获得了碧水源7.5%的股权。“当时我们认为碧水源还是更适合在中国发展,所以引进中国的投资。”

碧水源所重视的,不完全是这两家战略投资者带来的资金,除了想要引入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外,也曾寄望于利用这两大实业机构的平台进入不同的市场。另外,按照何愿平的说法,“我把他们带进来,就是为我们团队壮胆:你看别人拿那么多钱给你用,我们还不干好,太说不过去了吧。” 文剑平也说,“拿钱只是为了壮胆”,坚定公司专注水处理领域的信心。

引入资本后,碧水源被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推荐给深交所,之后深交所有相关人员对该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2007年6月碧水源完成股份制改制,正式冲击上市,本意是在2008年上市,然而,不巧的是2008年A股暴跌,叠加多个大事件,A股IPO暂停了。

除了创业板,碧水源还曾向北京证监局备案于中小板。然而面对IPO一年多的等待,碧水源疲惫不堪,发出了“无论创业板还是中小板,哪个能先上就上哪个”的呼声。

碧水源不希望上市遥遥无期,甚至亦未做好遥遥无期的准备,不过当时碧水源已经在积极申请银行贷款。何愿平对媒体坦言,由于创业板迟迟未能确定,公司不能上市,一些发展计划也全部处于停滞状态,“我们也不排除私募及海外上市的可能。”

为了上市,前前后后折腾了两三年,“这里面的难处多了去了”。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4_1.jpg

06量产富豪,缔造神话

虽然过程有一些曲折,但文剑平、何愿平对上市节奏的把握还是很准的,与很多同行相比,已经算是非常顺利——当年滇池项目的获得对碧水源IPO成功也不无助力。

本来创业板刚开的时候,碧水源排名第一股,后来因为他们自身对规则不理解,一个财务数据出现了问题,大概延误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补了一个年报,通过了审核。创业板第一批公司是2009年的10月份上市,碧水源是2010年4月份上市。

有了钱,就真的可以做技术了,碧水源终于有了匹敌国外的中档水平的膜技术,科技公司的名字变得名符其实。

彼时,碧水源离开北医三院的办公室,搬到了海淀区西北四环交会处一栋九层高的枣红色办公楼,其在生命科学园的办公楼尚未建成。与这不起眼的枣红楼相比,碧水源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堪称惊艳。

在一段时期内,碧水源都是创业板市值最高的公司,募集资金也很多,25个亿,震惊行业内外。

作为“中国规模最庞大、最快速的造富机器”,创业板推出一年中,大约平均每天就“生产”出两位亿万富豪。媒体大标题写着,“5家创业板公司上市造16位亿万富翁,碧水源占7席”。

碧水源在创业板的成功,给行业带来强烈的刺激,它对产业界完成了一次资本启蒙,也给资本市场展示了环保公司的“钱景”,其示范效应引领行业环保公司引入风投、谋求上市的风潮。此前,只有少部分环保公司在海内外资本市场零星上市。

至于说上市带来企业家个人财富的暴增,其实也无可厚非:真正能够大公无私视钱财如粪土的人有几个呢?发展经济,不就是承认人对钱的渴求,用金钱驱动人们去创造财富么?如果每个人都无欲无求,还发展什么经济?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4_2.jpg

2010年5月,文剑平(右)在碧水源上市答谢会上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4_3.jpg

文剑平、刘新英夫妇于2013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设立“碧水源助学金”,意在帮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07二十二年,占尽风口

污水处理产业三十余年历史,产业风口(姑且不论结局,在最初,这些风口都极大地震荡了产业界,并引来一轮骚动与发展)有:特许经营(BOT)、IPO、PPP、加入国家队,以及技术风口提标改造,MBR,碧水源一个不落,尽数占据,超过多个比它成立时间更早的老牌环保公司。“小的方面碧水源可能有挫折,但是大的方向基本上都走对了,行业和国家给我们的每一个机会,我们都抓住了。”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4_4.png

2011年,文剑平给媒体展示膜丝。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4_5.jpg

2012年,著名专家、时任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院士与文剑平探讨膜技术

而最根本的是,它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傅涛在听涛视频节目《市值曾冲到800亿 碧水源走对了哪几步?》中说,2007-2017年是中国污水处理发展非常黄金的时期,环保领域一度被资本市场热捧。而作为创业板上市最早的一些公司,多多少少都被资本市场高看了一眼。碧水源恰恰是踩上了这个时期,所以碧水源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资本市场。

在《长期性多重利空,环保黄金期已结束,何以破局》一文中,薛涛指出,行业的发展黄金期一定是资本化的黄金期,任何一个行业历经资本化才能获得巨大红利,实现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个人收入的快速提高。

同时,环保行业突飞猛进增长,碧水源通过最初领跑一个细分领域,开始逐步做宽、做大。

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在过去各地水务市场上,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由政府融资,基本上是个半封闭市场。2002年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开启,BOT模式风行,污水领域才发生了变化。

创业板上市后,拥有充足资本做后盾的碧水源,便带着“资金和技术”采用和各地政府参股成立水务联营、合营企业的商业模式进入当地市场,并以此为平台,发展当地水务市场。

2011年5月,碧水源与云南水务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云南水务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利用云南水务创造污水处理行业先河之后,碧水源在此后又将云水模式快速复制到全国,通过控股、参股、联合等方式与各地区城投或水务公司合作,以实现快速地区域性扩张,在全国有了几十家家区域性合资公司。

在资本的推动之下,碧水源的项目开始在北京市以及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在密云的项目顺利投产之后,位于怀柔、平谷、延庆、顺义等北京市几个区县的再生水厂纷纷落地投产。而借助江苏无锡和湖北十堰的污水处理项目,碧水源开始走出北京,进入到太湖、滇池、巢湖等国家重点水体整治区域内。

资本的锦上添花基于碧水源自身的价值。

碧水源曾经是一个小工程公司,但它引入外部资本后很快转型。

在做工程服务的时候,碧水源的日子确实非常难过。做小区的废水处理,有时候一个单也就一两万块钱。何愿平就跟文剑平和创业团队讲,如果转型成技术产品公司,那公司的价值就不一样了。风投进入后,碧水源花了三五年时间,投资几千万,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BR技术。

同时,文剑平意识到,除了全国各地建设污水处理项目的“外求财”,公司必须要通过压缩生存成本“内生财”。而在公司的成本当中,30%以上的成本来自于膜材料,这些材料此前都是从日本三菱丽阳等公司进口。

为了降低成本,文剑平开始领着技术团队钻研自己的膜材料。一旦膜材料实现自我供给,打破外资的市场垄断,膜材料的市场价格必然一落千丈。随之而来的是公司成本的直线下降。

2008年11月22日,在北京怀柔雁栖经济开发区,碧水源投资3亿元建设的膜生产基地正式投产。碧水源雁栖膜基地具备年产200万平方米的PVDF(聚偏氟乙烯)膜制造能力,当时的报道称:它的建成,将结束我国污水处理用膜依赖进口的历史,同时也使碧水源迈入了全球膜生产三强之列。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4_6.jpg

2008年11月22日,文剑平在碧水源膜产业基地投产仪式上

到2010年4月份碧水源上市的时候,公司获得政府工程的竞争力以及在膜材料上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市场对于公司估值的主要标准。按照当时碧水源69元/股的发行价计算,对应市盈率高达95倍。

虽然常被诟病有名无实,但其实在创业之初,碧水源身上的“创新”“技术”标签就擦得非常明亮,迥异于其他只会做工程的环保公司,尽管最初那看起来只是一种面向政府营销的手段。

2001年8月,碧水源建立了膜生物反应器生产基地,同年9月开发出第一台膜生物反应器和第一台CWT(小型污水处理系统)智能化设备;2003年第二代智能化CWT开发成功;2005年4月,大规模污水厂的膜生物反应器模块开发成功;2007年9月成功推出多种3A级新工艺——3AMBR技术。2008年3月,碧水源携手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环境膜技术研发中心,致力于膜法污水资源化前沿技术和产品的研发。

早期,文剑平决定成立技术部门时认为,任何自主研发都需要一定周期,而寻求合作则可以大大缩短周期过程,但当碧水源前往三菱和GE总部就购买技术或双方在中国合资建厂进行商讨时,这一提议被严词拒绝。

国际膜公司对中国市场的看重(在成本、响应速度等方面反而衬托出了碧水源),以及2002年出台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个不起眼的具体指标SS,也在意料之外成就了碧水源。

薛涛评论说,GE梅村项目有先手之机,但是后面节节败退。GE曾委托他做战略诊断,国内的服务速度快和成本低,确实是一个原因,技术保护不住也是一个原因。

对比一些国外公司可以发现,开发膜技术并不容易。文剑平为什么刚开始能开发出好的模型?这也是体现了中国特色:作为一个追赶者,自然有一些“老师”可以借鉴,有一些技术可以破解。

关于文剑平的成功有两种说法:

一种就是现在很流行的电梯寓言里所说的,不过如驴、鸡、狗、猪偶然进了一部电梯,升到了最高层。

另一种是承认文剑平借足东风之力,而他本人也有巧用天时的才华和愿意与团队分享利益的肚量。

就如一个赢了国际比赛的桥牌选手,也许是因为走运或遇上了好队友;但不管队友是谁,如果他能在比赛中曾数年常胜,不妨认可此人的确适合这项比赛,且拥有出众的才华;而不是一味把他的胜利归因于之前偶然事件带来的巨大的不可抗的推动力。一名企业家所需要的品质、才华、资历、果敢,审时度势的睿智和预判形势的直觉,都和伟大的桥牌选手无异。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5.jpg

2018年,文剑平回到家乡益阳,参加“汇智聚力 建设益阳”恳谈会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5_1.jpg

碧水源公司总部

08命运叩门,成为枝条

承认企业家才华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的局限性,他基于路径依赖想要复制成功的做法最终因为时代变化失灵了。

上市之后,一直到2017年,碧水源的日子过得都不错。2015年牛市的时候,它的市值甚至一度冲到700亿元,文剑平的身价也随之突破150亿大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青云直上的碧水源,将PPP视作又一次机遇,并把规模扩张作为满足资本市场胃口的工具。

进入2018年,在政府去杠杆、融资环境普遍恶化的大形势下,文剑平带领的碧水源也难以独善其身,他发现,自己突然“捉襟见肘”了。

“我把股票质押在银行,通过这样把银行的钱贷出来,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没想到股市出现断崖式下跌,质押陡然上升,利息突然大幅上升,高债务,资金链紧等一系列问题就突然降临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多起PPP暴雷事件,推倒了多米诺骨牌,让环保行业长期的隐患问题一触即发。薛涛表示,其实环保行业在 PPP 被叫停之前,就已经进入了一段发展困难时期。

他认为,环保行业的商业模式已经到了快速衰减期,BOT的扩张已经到了生命的后半段甚至终点。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受益于这一模式的上下游都会坍缩,这是环保行业当前下行的根本原因之一,而PPP充其量只是一个扰动因素。BOT资源之枯竭之于环保及PPP五年的扰动三者的关系;很像当下土地财政模式衰竭之于财政及疫情三年的扰动的关系。PPP只是对应疫情三年的冲击,下滑的经济增速有更深层和长期的原因。

有人批评碧水源从一个技术公司变成工程公司,变得沉重,但在当时那个发展阶段,环保工程建设就是产业主流,在那个高速发展的当口,不做工程,中国的民营环保企业根本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和国企、外企的竞争都无从谈起。可以说,不亲自下场,搞BOT、PPP,建设污水处理厂,碧水源的MBR和它的创新灵魂一样,无处安放。

作为主要承担政府工程的公司,这些环保公司当时所能意识到的最大的风险是来自于政府回款的问题。政府在融资平台上不畅,也有可能增加这种风险,不过一般来说,政府工程回款出现问题最多也就是拖欠,不会出现坏账。这是企业界的主流看法。

而比这更巨大的事物是无法预判的。

文剑平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积极与国企、央企接触,并表示,“如果把环保行业比作一个生态系统,国企央企是乔木,民企是灌木,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则是草本。未来乔木可能会越来越大,把更多的土壤、水分和阳光吸收走。灌木就会发生转化,要么成为乔木上的一根枝条,要么向草本转化,而草本则会死去。”

2019年1月,碧水源曾公告拟与川投集团合作,但最终在5月投入中国城乡,成为央企中交集团这棵巨树上的一根枝条。

文剑平、刘振国、陈亦力、周念云等股权转让方作出业绩承诺,即碧水源2019年归母公净利润相比2018年增长率不低于10%,2020年归母净利润相比2019年增长率不低15%,2021年归母净利润相比2020年增长率不低于20%。如公司未能实现业绩承诺,股权转让方应于当年年报公布后30日内以现金方式向公司支付实际业绩与承诺业绩之间的差额部分。

再后来的大新闻就是2022年,文剑平等四位碧水源股东因未能如期完成业绩承诺补偿约定需补偿碧水源公司约10.04亿元。2023年初,碧水源发布《关于公司业绩承诺相关事项的进展公告》,称已全额收到业绩承诺差额补偿款。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5_2.jpg

中交集团相关部门到碧水源调研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5_3.png

2020年5月,中国城乡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国丹、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拜会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

09副业可期,另起一行?

文剑平61岁,对普通人来说,是可以退休的年纪,但对创业型企业家来说,别人和他们自己都会有更多期待,公告中的用语是“辞职”,而非“退休”,也许是有所保留。

插上资本之翼后,碧水源做过多路径尝试:向C端努力,做家用净水机、净水器——反正都是用膜,哪儿用不是用呢;并购方面,收购工程公司久安,收购良业环境、德青源,收购中兴仪器。

收购久安当然是为了增强工程能力,而其他的收购,显然是在主业有了可预见的增长放缓之时,开启一个“副业”,其逻辑是主打一个未来可期。

从金额来看,非环保领域的企业良业环境(光环境运营商,业务涉及城市灯光秀,以及夜游文旅市场)和德青源(农业、畜禽养殖)投资共计13.66亿元,而属于环保领域的企业投资仅1.16亿元。

微信图片_20230828102905_4.jpg

收购德青源是文剑平坚持的,何愿平则力主收购中兴仪器——已改名碧兴物联,于2022年6月9日递交招股书,2022年12月20日获得上市委会议审议通过,2023年8月在科创板上市。

不管怎么说,碧水源的创业团队总还是有一股劲头。

文剑平常常被人评价为“更湖南一些”,与桑德集团文一波的“文气”比,更“匪气”,爱骂人,哪怕是创业到后来,跟下属也容易急眼,何愿平都经常被骂得狗血喷头,觉得没招儿了,要自己出去单练。而何愿平骨子里也非温顺之人,说话分贝也比较高。但俩人依然被外界视作环保行业里最佳创业拍档。

他们的创业故事,看起来还将继续,因为他们有永不知足的企图心,或者夸张一点说,有超越凡俗的想象,一往无前的气魄,破釜沉舟的勇气。

也许对真正的企业家来说,市值的跌落,对赌的失败,财富的缩水,都比不上梦想的破碎更令人痛心。

10结语

文剑平创立碧水源,激荡行业22年,竟能占尽风口,堪称异数。我们是在常情常理中生活,我们对异数可以嗟之、叹之、景之、仰之,不宜学而时习之。

虽然同样创业维艰,每一步都走得辛苦,但如果用一种俗滥的比喻说人生像摸着石头过河的话,至少文剑平每次都摸得到下一颗石头而且也都可以踩稳。而有些人的每一步好像都会落水一次、挣扎一番才勉强摸到另一颗,而且摸到的还不一定比先前的宽阔、稳定。

文剑平下海创业,期间自然也是有一番放弃和收获、选择与冒险之间的权衡。科委的工作经历使得他通晓国内创新政策,后来他也充分利用了这些政策的利好,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经历都是日后的财富,而他本人也很善于在政府、市场、科研等多个主体之间周旋。同时,又有一个精通资本市场规则的创业伙伴。

草莽时代,机会多多,文剑平这样的人恰逢其时,但到了内卷时代,投机、套利的空间就小了很多,行业也将走上“正常发展”、“正常产业化”的道路,必须老老实实做研发、做创新。

所以,文剑平、碧水源是环保创业的参考书,不是创业教科书。未来行业需要的,也并非对过去成功模式的翻新,而是价值轴心的根本转变,正如《长期性多重利空,环保黄金期已结束,何以破局》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

碧水源的意义,也并不是创业板上市造就多少个富豪,而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也许改变了污水处理行业的本质——不仅仅是处理污水,还要将水再生利用。其他技术不是不能做到这一点,但MBR就是奔着这个目的去的,它释放的脉冲能量产生出持续不断的声响,带动整个污水处理行业振动。并且因此,促进了中国膜产业的发展,让膜技术的应用逐渐成熟,让该技术在中国形成产业及技术规范,并促使成本一步步降低。

我们回顾所有企业家的经历,也是希望能够确认,创造财富不是顶峰、不是终点,真正的成功、真正的传奇,是通过商业来实现自己对未来的构想,为社会、行业留下痕迹。


*本文资料来源: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年报、公告及官方网站、媒体公开报道、业内人士访谈;照片来源:中国水网图片库、碧水源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