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环保资讯 >> 观点评论

花大力气治理隧道、停车场的空气,有必要吗?

作者:薛丽萍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时间:2024-01-25

分享:

治气攻坚时刻充满“大”与“小”的关系。

回溯十几年大气污染防治和治霾的道路,各地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重点时间的顶层设计,对照大目标,有效抓重点,往往能够提升改善空气质量的效率。

而一些城市在抓“大”的同时,也没有放“小”。

近两年,北京、上海、南京、深圳、西安等城市探索治理了隧道、地下停车场等密闭半密闭空间,对于小目标的热情付出,不一定体现在考核排名中,却实实在在赢得了市民的欢迎。

相对空间范围较大的大环境而言,治理这些相对较小环境有何意义?记者联系了相关专家予以解读。

密闭半密闭空间污染累积较为严重

距离秦淮河不远处,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西干道,有一条名为草场门的隧道,是南京市首条“生态隧道”。

在被誉为“生态隧道”之前,草场门隧道一直是鼓楼区交通源污染的重点区域。据统计,在行车高峰时期,单向733米、双向六车道的草场门隧道,每小时可以产生近50万立方米的污染空气。

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谢放尖将隧道形象地比喻为“一根根横放在城区的排气筒”。他解释:“隧道空间狭长,相对封闭,加之行驶车辆容易怠速,更容易造成污染的累积,其健康损害与环境影响需引起重视。”

谢放尖告诉记者,依据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一条日均车流量十万辆级别的城市隧道年排放CO在百吨级,NOx与VOCs在数十吨级,细颗粒物在吨级,相当于一个中型企业的排放量。

“从实测数据来看,城市隧道平均的CO、NO2、VOCs以及颗粒物等尾气浓度可达周边环境浓度的数倍,而隧道尾气出口处更高;从对周边环境影响范围来看,根据模型测算,一般在出口处100—150米的周围环境均可能受到隧道尾气的影响。”他表示。

2022年初,鼓楼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经评估、协调后,为草场门隧道顶部安装了24台隧道空气治理设备,可自动收集隧道大气污染物,及时处理。

image.png

图为工程技术人员正在为草场门隧道进行设备吊装工作

以往针对密闭半密闭空间,多采用自然或机械通风换气方式对空气进行稀释,将污浊空气排出到外环境,并未真正实现“净化”处置。而目前国内的新探索则更侧重“治理”。

谢放尖介绍,这些设备的技术与高铁车厢空气净化装置技术类似,主要采用碳纳米管形成特殊高压电场高效完成颗粒物的过滤,同时安装常温催化NOx、VOCs材料模块,将无组织、低浓度NOx、VOCs污染物进行还原去除,对各类污染物均有较好的祛除效果。

据了解,为实现节能、精准治理,当设备检测到周边湿度大于80%或污染浓度较低时,会自动停止运行,减少能耗。此外,将根据设备的污染物自动监测系统,识别污染物实时浓度,启动相应的治理档位,确保污染物能得到有效治理。作为试点,草场门隧道的蝶变受到了多方点赞关注,并入选江苏省当年年度优秀治理案例。

不止于南京,在北京市广渠快速路运通隧道、深圳市桂庙路东行隧道、上海市越江隧道等,多个城市开展了相关探索治理。

对于密闭半密闭空间的治理,陕西省西安市则将目光聚焦在”城市会客厅”——西安市火车站北广场的地下交通枢纽。

西安站北广场是一个地下三层的复杂建筑结构,车辆人行密度较高且进出频繁,旅客乘出租车、网约车或公交在地下一层进站,地下二层则是出租车蓄车区、出租车上客区等,方便旅客出站,负三层设置为社会车辆停车场。由于各类车辆尾气的不断排放,地下空间空气不流通,环境中的污染物不断富集,地下交通枢纽内和周边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较差。

陕西大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波介绍,这里与隧道不同的是,车辆在停车场内车速较低,马达较长时间怠速空转,燃油燃烧不充分,尾气污染比正常行驶时更加严重。与隧道情况类似,停车场也严重受扩散条件不足的限制,大量颗粒物、一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物累积,使得空气质量在感官上较差。

为有效改善“城市会客厅”的形象,降低旅客出行的健康风险,西安市的做法是从“污染物源头削减”和“扩散路径阻滞”出发,重点改善停车场内部的环境质量,并且防止污染物向外界扩散,在西安站北广场地下交通枢纽内部布置了38台多功能空气净化器和5套防逸散设备,同时搭建了多点位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和智能化运维服务平台。

image.png

图为西安站北广场的空气净化设备

周波介绍,整个系统的总处理能力达到20.6万m³/h,可治理约3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系统也可以实时监控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按需调控运行状态,实现治污减霾和节能降碳的协同。

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微小,但健康效益显著

密闭半密闭空间的污染累积严重,理论上如果附近有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则容易将监测数值“拉高”。

记者咨询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相关技术人员得知,除温室气体监测站点设置普遍偏高外,常规空气质量监测站房一般设置在平地或楼顶3—15米左右的高度,除特殊情况外,一般站点的设置都会考虑城市空气质量的代表性,因而周围不会有明显的污染源。从这一角度而言,隧道、地下停车场等空间由于排放源单一,对监测数据影响较为有限,实际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并不大。

治理这些相对较小环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保护人群健康。

谢放尖介绍,密闭半密闭环境的尾气污染主要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周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例如目前隧道尾气一般通过通风井或隧道出口排出,而通风井或隧道出口如果靠近居民区、医院、学校等敏感区域,容易造成异味扰民投诉。

另一方面则是对驾乘人员、乘客、相关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由于封闭条件,各类污染物容易累积,长时间滞留吸入高浓度废气,容易造成人群健康受损。

在西安站北广场地下停车场,一位清洁工提及治理前后的显著差异是:“以前这里汽车尾气难闻得很,现在装了设施后空气流通了,也没啥气味了。”

空气质量的数值变化牵引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心。让主要污染物数值更低一些,优良天更多一些的渴望,也是广大治气人的不懈奋斗目标。

在数值之外,是否有冒烟的柴油车从居民家边经过?是否有油烟异味扰民?在停车场候车时,车主能否打开车窗?乘客能否畅快呼吸?一个个微观的小问题,关乎着公众的健康,也牵动着市民的心。

当多个城市在积极为小目标热情付出,努力不一定体现在考核排名中,却实实在在赢得了市民的欢迎,也意味着空气治理愿意管“小事”,敢于管“小事”的一次次尝试得到了回报。

探索新规,在环评阶段纳入治理新思路

记者了解到,目前,隧道、地下停车场空气质量标准尚未出台。

一些地方已展开了相关标准规范的探索。2019年,江苏发布《江苏省城市隧道建设、运行与维护指南(试行)》,要求“对于周边环境较敏感的长、特长隧道,通风设计宜考虑隧道废气的集中排放或净化”,在标准中提出对隧道汽车尾气进行净化。据了解,目前,江苏省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城市隧道通风设计标准,有望在标准中纳入隧道尾气治理要求。

地下停车场的空气质量目前也主要参照室内环境两大标准,即《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 制规范》(GB50325—2010),更专业的标准仍有待研究和探索。

谢放尖认为,城市隧道等空间的尾气治理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但受限于净化装置安装较为昂贵,且需要定期清洗、维护净化设备等较高的治理成本与技术的成熟度,目前尚难全面铺开。

他建议,后续一方面应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技术成熟度,降低治理成本;另一方面,需要管理推动,研究制定相关标准、治理技术规范等,从可研与环评阶段就把相关治理要求贯穿其中,从而逐步减少尾气排放影响。

(张健、杨柳对本文亦有贡献)